健康资讯 健康资讯

健康资讯

读懂孩子的“心灵感冒”:关注儿童青少年抑郁

张云艳    2025-10-11郑大三附院暨河南省妇幼保健院808 【查看证书】

  童年和青春期本该是无忧无虑、充满阳光的。然而,有一种看不见的“阴霾”正悄然侵袭着部分孩子的心灵——它就是“情绪障碍”,其中最需要警惕的就是抑郁症。

  这并非简单的“不开心”或“青春期叛逆”,而是一种需要被正视和治疗的医学疾病。早期识别和干预,是帮助孩子走出阴霾的关键。

   什么是青少年抑郁?

  青少年抑郁是一种常见但严重的心境障碍,它会引发持续性的悲伤、兴趣丧失,并严重影响孩子的思维、情绪、行为和身体健康。

  您可以将其理解为“心灵的感冒”。它不是矫情,也不是叛逆,不是孩子脆弱、想不开或不懂事,而是由生物、心理与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。

  生物学因素:大脑神经递质(如5-羟色胺、去甲肾上腺素)失衡、遗传易感性、激素水平变化等。

  心理因素: 性格内向、低自尊、完美主义、过度自我批评等。

  家庭及社会环境因素: 学业压力、家庭冲突、校园霸凌、人际关系困难、重大生活变故(如亲人离世、父母离异)等。

   如何识别抑郁的预警信号?

  信号不止是“不开心”,孩子的抑郁表现往往比成人更隐蔽,可能不会被直接表达为“我很难过”,而是通过以下行为或情绪变化体现出来。

  1. 情绪变化:

  持续的情绪低落: 经常显得悲伤、哭泣、易怒、烦躁(尤其在青少年中,烦躁易怒可能比悲伤更常见)。

  兴趣减退: 对以前热爱的活动、爱好、游戏失去兴趣,觉得“没意思”。绝望与无价值感:说出“我没用”、“都是我的错”、“活着没意思”等话语。

  2. 行为变化:

  社交退缩:远离家人和朋友,把自己长时间关在房间里。

  活动减少: 精神萎靡,总是感到疲劳,无精打采。

  成绩下滑: 注意力难以集中,记忆力下降,导致学习成绩急剧下降。

  自伤行为: 出现划伤手臂等非自杀性自伤行为,这是一种痛苦的宣泄方式。

  3.身体变化:

  睡眠问题: 难以入睡或早醒或过度睡眠。

  食欲改变: 食欲显著下降或暴增,体重明显减轻或增加。

  不明原因的身体不适:经常抱怨头痛、胃痛、其他身体疼痛,但医学检查又找不到器质性原因。

  如果以上症状持续两周以上,且严重影响到了日常学习和生活,就需要高度警惕。

   当怀疑孩子抑郁时,家长怎么做?

  第一步:沟通与倾听,选择一个安静、私密的时间,用温和、不带批判的语气开启对话。例如:“我注意到你最近好像不太开心,想和我聊聊吗?”不要说“这有什么好难过的”、“你想开点”,而是说“听起来你真的很难受,我很心疼你”。坚定地告诉孩子:“无论发生什么,我们都会陪着你,一起面对。”

  第二步:寻求专业帮助,这是最关键的一步! 抑郁是一种疾病,需要专业治疗。就像骨折需要看医生一样,心灵生病了也需要治疗。可以求助儿童精神科医生、心理治疗师、心理咨询师等。采用心理治疗、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等,任何治疗都应在医生严格评估和指导下使用。同时,整个家庭要改善沟通和理解,共同为孩子创造更好的康复环境。

  第三步:提供持续的支持,保持耐心,心灵康复是一个过程,可能会有反复,不要期待立竿见影。鼓励健康的生活方式,温和地鼓励孩子进行适量的运动、均衡饮食和保持规律作息,这些都有助于情绪改善。暂时降低对学业成绩的要求,孩子的心理健康远比成绩单上的数字重要。

   预防大于治疗

  建立牢固的亲子关系:从孩子幼年起就保持开放、真诚的沟通,让孩子知道家是安全的港湾。

  教导情绪管理: 帮助孩子认识并接纳各种情绪,学会用健康的方式(如运动、艺术、倾诉)表达和疏解压力。

  关注过程而非结果:表扬孩子的努力和进步,而非仅仅看重结果,培养他们的成长型思维。

  树立榜样:家长自己如何应对压力和管理情绪,是孩子最好的学习模板。

  孩子的抑郁,是一场无声的挣扎,他们需要的不是责备和说教,而是我们伸出的手、理解的耳朵和坚实的拥抱。

       来源:郑大三附院暨河南省妇幼保健院

编辑:王净丽   审核:荣强